泰伯庙

泰伯庙又名至德庙,乃是苏州奉祀古吴始祖泰伯的祠庙。为纪念古公父(周太王)长子泰伯而建,历史可追溯至东汉,为江南地区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之一。东汉永兴二年(154年)郡守麋豹建于阊门外,五代后梁乾化四年(914年)吴越王为避兵乱徙于今所。1092年诏号至德庙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庙毁。乾道元年(1165年)知府沈度鸠工重建,又于庙前建至德桥。后历经1252年,明宣德五年(1430年),成化中,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,万历十九年(1591年)、四十六年,崇祯二年(1629年),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、五十九年先后葺治,主其事者有知府况钟、巡抚汤斌等名臣。咸丰十年(1860年)又毁,同治六年(1875年)增修。民国时期亦曾修缮。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《重建至德庙碑记》、二十五年《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》等重修记碑石可考。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(即康熙)南巡时,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“至德无名”四字。随后,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“三让高踪”,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。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。
泰伯庙现尚存至德桥、至德坊、大殿三间、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,壁嵌泰伯及诸先世画像刻石,镌于光绪二年。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,梁式,桥墩仍为石砌,桥面已有改动。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,柱端雕卷云纹,横额镌'至德坊',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。原尚有'三让无称'、'归化'、'开吴'三坊及石桥、方池,现均已无存。享殿广三间,面阔14米,进深10米,硬山顶,前加卷棚。由于庙屋已破旧,且古建筑被占用为菜场,苏州于2009年出资迁出菜场,修复古建筑,增建前殿,使这处古建筑群焕然一新。
1982年,泰伯庙被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根据留存至今的《至德志》等历史资料复原泰伯庙全景,修复后泰伯庙总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,相比之前将占地扩容近六倍。今作为祭祀祠堂,并增设陈列展览,展现泰伯历史文化,使之成为桃花坞片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祭祀吴地始祖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