阊门遗址

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北,为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时所辟八门之一。《吴越春秋》记载:“立阊门者,以象天门,通阊阖风也”。故又名阊阖门。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,为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,把阊门称为“破楚门”。战国时,吴属楚,复名阊门。古时阊门楼阁十分壮丽,诗多咏及。晋陆机《吴趋行》云:“阊门何峨峨,飞阁跨通波,重栾承游极,回轩启曲阿”。北宋时,门上亦有楼三间,甚宏敞,苏舜钦尝题诗于上。《吴郡图经续记》云,此门旧有李阳冰篆额。南宋建炎中(1127—1130)门废,宝祐二年(1254年)赵汝历复建。元末重建阊门城楼后,曾题额“金昌门”,而“吴人呼阊门已久,不能遽改,名之如故”。清初修建门楼,题以“气通阊阖”额。据乾隆年间《苏州府志》和《姑苏繁华图》所绘,阊门筑有瓮城,陆门西临吊桥,东接阊门内大街(今西中市);水门西临聚龙桥,东接水关桥。今西中市城门口至吊桥间为月城大街,有数十户商店。太平天国瓮城被毁后,改建成小月城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小月城被拆建成阊门广场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为改善交通,又拆去阊门,改建与金门相仿的罗马式城门,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竣工。改建后的阊门,中门宽9米,高9米,为车行道;两侧门各宽2.5米,高4米,为人行道。1958年,大炼钢铁运动时,城门被拆除,钢筋被取走利用,城砖用于砌小高炉。文革开始后,城墙陆续被拆毁。1982年,将原城门北到沿河的城墙连土基全部堆平,筑成4路公交汽车站台、盘车道、始发站。现阊门城楼是2006年10月新建开放的。
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,还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。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,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(今西中市)。与这些街道平行,又有外城河、内城河、上塘河(京杭大运河古河道)、山塘河(通往虎丘)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。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《姑苏繁华图》,《盛世滋生图》都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,万商云集的盛况。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,各行各业应有尽有,各省会馆纷列期间。清朝的孙嘉淦在《南游记》里这样描述阊门:“居货山积,行人流水,列肆招牌,灿若云锦。”《红楼梦》开篇就说“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。”明代唐寅的诗作《阊门即事》写道:“世间乐土是吴中,中有阊门更擅雄。翠袖三千楼上下,黄金百万水西东。五更市卖何曾绝,四远方言总不同。若使画师描作画,画师应道画难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