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

农历七月七日,古人称之为七夕,也称为乞巧节,女节,少女节等,在民间几乎就是妇女的节日。这是个全民关注的日子,上至官延庙堂,下到荒村鄙野,这个是中国关于爱情的节日,一个岁时重要的题材,令几乎所有的诗人词客为之唱咏,七夕前,市上已卖巧果,以白面和糖,錧作宁结之形,过油之后脆脆的,俗称“宁结”。七夕之夜,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,供以花果,礼拜双星以乞巧,也称乞巧会。乞巧会上有多个节目,除了穿针,还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中,做承露盘,待到明日看盘中是否有蜘蛛结网,有则说明已得巧。贵家巨族,往往结彩楼于庭,叫乞巧楼;穿七孔针,称弄影之戏。见天河中耿耿白气,或光耀五色,说是双星渡河的预兆,此刻拜祭及可得福。旧时桃花坞多绣娘,自清道光年间在艺圃设七襄公所后,七夕前一日,及初六日晚上,绣娘们都往七襄公所祭祀织女,她们希望通过乞巧,从织女哪里乞得智慧和巧艺。七夕的风俗,还有求子的说法。旧时苏州每年七夕出售一种泥孩儿,叫摩睺罗(语源梵语,有多种异议),也叫巧儿,被视作宜男之物,能帮助怀揣生子梦想的妇女实现愿望,所以妇女多于七夕购买。泥孩儿是一种加服饰的孩子形泥偶,除用泥的以外,还有用木,牙,玉,蜡等材料制成的。另有一种饰以金珠,极精巧,价格也贵。北宋时,各地都产泥孩儿,衣服装饰塑得更为精致讲究,因为远销京师,甚至入贡内廷。南宋时,苏州吴县木渎出了个擅塑泥孩儿的名家袁遇昌,他塑的泥孩儿,极为著名。以泥孩儿作祈求子嗣的寄托,随着风俗的演变,也并不局限于七夕了。生存和繁衍是人类和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群体意识,也是作为人类群体文化现象的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的基本内涵。
节选自《桃花坞岁时风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