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浑厚古朴的铜锡器一直与风物清嘉的苏州有着不解之缘,从春秋时期的干将、莫邪剑,到后来兴盛不衰的仿古铜器工艺和日用之物无所不具的铜锡器,苏州书写了一段悠长的铜锡器文化历史。
苏州的冶金铸造技术,最早可追溯到相当于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,但相对于中原,吴地的工艺水平明显落后。进入春秋时期,吴国青铜文化却一下子步入辉煌时代。这段辉煌的历史到战国戛然而止,此后,到少有器物出土。直至元代才见高濂的《遵生八笺·燕闲清赏笺上》有平江王吉能修补和伪铸古铜器的文献记载。至明万历、天启年间,有蔡姓者,铸造仿古铜器自成一派,称“苏铸”。明代中叶的苏州,古董造假成风,甚至出现了专业作坊。由于苏州人手巧,做工地道,几乎对任何工艺的模仿都有高手。隆庆、万历年间,吴门仿古名家周丹泉,在景德镇设窑烧造,人称“周公窑”,一器出来,千金争市。
除此以外,日用铜器、锡器也是制作精巧,花色繁多,高手频出。据乾隆《苏州府志》记载,当时业铜作者居城西“不下数家”,“精粗巨细,日用之物无不具”。《吴门补乘》更记载阊门附郭有铜杓浜,铜匠世守其业而不迁。河沿街因为聚集了大量的铜铁手工艺人,作坊云集,榔头丁当,故而老苏州人有“做煞河沿街”的记忆。五十年代初,这些作坊都走上合作化道路,传统铸造技艺至今已基本消失。桃花坞日用铜锡器,品种繁多,主要有手炉、脚炉、汤婆子、茶壶、笔帽。墨盒等。苏州铜锡器制造工艺,主要分铸造和打制两类。铸造多艺术观赏品,打制以日用品居多。打制成型后,还在器具上通过錾、刻、雕、批、镶嵌等各种工艺进行装饰,造型和刻花追求精巧、光洁,线条灵动细腻。花样品种繁多,基本以花卉、动物、吉祥文字、几何图案为主,具有明显的求吉纳福涵义。炉盖上往往镂空雕刻花鸟,讲究的炉身、墨盒、烟筒上还浅刻诗画,造型精美,气息文雅。
参考资料:
1.《桃花坞工艺史记》第四章第二节之精粗巨细铜锡器
2. 百度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