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木漆器雕刻

(一)红木雕刻
苏州红木雕刻,历史久远,自明代起形成造型简练、线条挺括、做工精良、磨清光亮的“苏式”风格。加工“苏式”红木雕刻制品,木料先要经过干燥工艺处理,并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,以控制产品的收缩、变形豁裂。主要产品除床、橱、台、沙发等成套家具外,更多的是用二高级卧室、餐厅、书房、客厅等室内装饰的红木制品。有盒、盘、座、几、屏等红木小件;有用浅刻、浮雕、镂雕技法制作而成的筒、笼、罩以及人物、走兽、花卉等红木工艺品;还有筷、印盒、书尊、书签、线板、茶托等红木旅游纪念品,大小制品有近千个品种。1954年,苏州红木雕刻厂建立以来,产品由外贸部经销,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50多外国家和地区。并先后有20多件套红木雕刻制品在全国各种评比中获奖。1993年,为北京钓鱼台车宾馆精心制作,专供国家元首下塌的红木群龙大床和大橱、古董橱等15件(套)家具,做工讲究,雕刻精细,受到国务院的嘉奖。
(二)竹刻漆器等雕刻工艺
苏州竹刻工艺不知始于何代,明中期以后,苏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,成为折扇的主要产地,当时扇骨作坊大都集中在陆墓,名手辈出。入清以后,扇骨作坊中心由陆墓迁至桃花坞。桃花坞竹刻艺人在咸丰、同治年间开始建立行会组织,民国初年改组,成立雕边公所,地址设在桃花坞龙兴桥龙兴寺内,其中又分为“大行”、“小行”。中国传统竹刻也和其他雕刻一样,分平面、立体两类。桃花坞竹刻以平面见长,其工艺的最大特点是崇尚精细,有韵味。竹木雕刻工艺的风行,也带动了牙角雕刻进步和繁荣。这几种工艺美术在技法上有想通之处,互相借鉴,互相影响,共同成就了桃花坞雕刻工艺的风采和特色。
漆器也是我过具有悠久历史的特种工艺品。吴江梅堰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涂漆陶杯,说明苏州也是我国漆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,至明代,苏州成为雕漆作的中心,并为我国漆器生产两大流派之一。 道光年间,苏州漆工超过500人,以外地人居多,多居住阊门上下塘。新中国成立后,苏州髹漆业恢复生产,但很多技术已失传。1960年,苏州红木雕刻厂恢复为传统产品雕漆,派人前往福州学习,回来后试做,脱胎花瓶小件雕漆工艺品。1956年,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将红木雕刻厂的漆器小组划出,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合并,但仍挂“桃花坞木刻年画厂”、“桃花坞漆器雕刻厂”两块厂牌,厂社阊门内文衙弄。1966年,桃花坞漆器雕刻厂改名苏州漆器雕刻厂。1970年前后,苏州红木雕刻厂。苏州玉石雕刻厂。苏州漆器雕刻厂合并为苏州雕刻厂,厂址设白塔东路。1974年迁桃花坞大街廖家巷底。1979年4月,漆器雕刻厂划出,单独建厂,主要产品有刻漆、平磨螺细、骨石镶嵌三大类。不论在工艺品种,制作技术还是工艺风格方面,桃花坞漆器都有自己的特点,造型稳固雅致,做工细腻精巧,色彩和谐匀称,具有富丽沉静的一时魅力。

参考资料:

1.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1506829.htm

2.《桃花坞工艺史记》第四章第一节技艺超群的特种工艺美术之材美工典的雕刻 郑丽虹 著